设计简介
前 言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将地膜覆盖技术应用于棉花生产。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的作用,在连续降雨的情况下还有降低湿度的功能,从而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早开花结果,增加产量、减少劳动力成本等作用。该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冷浸烂泥田、高岗望天田和缺水田的水稻产量,而且对解决我国水资源比较缺乏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地膜水稻技术平均亩增产100千克以上,亩节水100~400方,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发展前景。目前,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水稻覆膜插秧湿润栽培技术和水稻覆膜穴播湿种技术。水稻覆膜插秧湿润栽培技术适宜在南方的高寒田、冷浸田、旱岗田和缺水田推广应用,水稻覆膜穴播湿种技术适宜在北方降水量较少,水资源和热资源较贫乏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应用。
地膜覆盖技术有如此优点,使地膜棉花发展十分迅猛。但由于多年连续使用地膜,农民对地膜回收不注重,或者回收率不高,地膜残留于土壤较多。据对多年使用地膜的棉田调查, 残膜对棉田的污染和危害逐年加重, 导致土壤容重增加, 影响棉花种子发芽出苗, 产量降低。
所以,要注重对农业残膜的回收。目前,残膜的回收有人工捡拾和机械回收两种方式。手工捡拾残膜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且回收率低,捡拾不干净,时间长了带来残膜的积累,对土地严重的污染,严重影响弄作物的生长。季节回收残膜,可以克服人工捡拾的不足,是残膜回收的有效方法。因此,研究各种经济使用的残膜回收机对于减少土地污染以及保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 录
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
2 国内外残膜回收机现状研究 1
2.1 国外残膜回收机现状 1
2.2 国内残膜回收机研究的现状 2
2.2.1苗期残膜回收机 2
2.2.2收获后残膜回收机 2
3 设计方案的选择 5
4 起膜铲性能改进研究 6
4.1 起膜铲在收膜机中的作用 6
4.2 起膜铲实验设计 6
5 残膜回收机齿的载荷分析 7
5.1 整体分析 7
5.2 残膜回收机捡膜杆齿上的载荷 8
6 特殊部件的安装说明 10
6.1 杆齿在曲轴上的安装 10
6.2 刀盘的安装 10
7 轴的校核计算 11
7.1 轴1的校核计算 11
7.1.1弯矩受力计算 11
7.1.2计算作用于轴上的支反力,弯矩 11
7.1.3校核轴的强度 12
7.2 轴2的校核计算 12
8 装配质量 14
9 总结 15
10 致谢 16
11 参考文献 17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将地膜覆盖技术应用于棉花生产。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的作用,在连续降雨的情况下还有降低湿度的功能,从而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早开花结果,增加产量、减少劳动力成本等作用。该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冷浸烂泥田、高岗望天田和缺水田的水稻产量,而且对解决我国水资源比较缺乏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地膜水稻技术平均亩增产100千克以上,亩节水100~400方,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发展前景。目前,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水稻覆膜插秧湿润栽培技术和水稻覆膜穴播湿种技术。水稻覆膜插秧湿润栽培技术适宜在南方的高寒田、冷浸田、旱岗田和缺水田推广应用,水稻覆膜穴播湿种技术适宜在北方降水量较少,水资源和热资源较贫乏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应用。
地膜覆盖技术有如此优点,使地膜棉花发展十分迅猛。但由于多年连续使用地膜,农民对地膜回收不注重,或者回收率不高,地膜残留于土壤较多。据对多年使用地膜的棉田调查, 残膜对棉田的污染和危害逐年加重, 导致土壤容重增加, 影响棉花种子发芽出苗, 产量降低。
所以,要注重对农业残膜的回收。目前,残膜的回收有人工捡拾和机械回收两种方式。手工捡拾残膜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且回收率低,捡拾不干净,时间长了带来残膜的积累,对土地严重的污染,严重影响弄作物的生长。季节回收残膜,可以克服人工捡拾的不足,是残膜回收的有效方法。因此,研究各种经济使用的残膜回收机对于减少土地污染以及保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 录
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
2 国内外残膜回收机现状研究 1
2.1 国外残膜回收机现状 1
2.2 国内残膜回收机研究的现状 2
2.2.1苗期残膜回收机 2
2.2.2收获后残膜回收机 2
3 设计方案的选择 5
4 起膜铲性能改进研究 6
4.1 起膜铲在收膜机中的作用 6
4.2 起膜铲实验设计 6
5 残膜回收机齿的载荷分析 7
5.1 整体分析 7
5.2 残膜回收机捡膜杆齿上的载荷 8
6 特殊部件的安装说明 10
6.1 杆齿在曲轴上的安装 10
6.2 刀盘的安装 10
7 轴的校核计算 11
7.1 轴1的校核计算 11
7.1.1弯矩受力计算 11
7.1.2计算作用于轴上的支反力,弯矩 11
7.1.3校核轴的强度 12
7.2 轴2的校核计算 12
8 装配质量 14
9 总结 15
10 致谢 16
11 参考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