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简介
输送机是在一定的线路上连续输送物料的物料搬运机械,又称连续输送机。输送机可进行水平、倾斜和垂直输送,也可组成空间输送线路,输送线路一般是固定的。输送机输送能力大,运距长,还可在输送过程中同时完成若干工艺操作,所以应用十分广泛。
输送机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的高转筒车和提水的翻车,是现代斗式提升机和刮板输送机的雏形;17世纪中,开始应用架空索道输送散状物料;19世纪中叶,各种现代结构的输送机相继出现。1868年,在英国出现了带式输送机;1887年,在美国出现了螺旋输送机;1905年,在瑞士出现了钢带式输送机;1906年,在英国和德国出现了惯性输送机。此后,输送机受到机械制造、电机、化工和冶金工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断完善,逐步由完成车间内部的输送,发展到完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甚至城市之间的物料搬运,成为物料搬运系统机械化和自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未来输送机的将向着多功能化、大型化发展、物料自动分拣、降低能量消耗、减少污染等方面发展。
扩大输送机的使用范围,是指发展能在高温、低温条件下有腐蚀性、放射性、易燃性物质的环境中工作的,以及能输送炽热、易爆、易结团、粘性物料的输送机。而水平输送机就是将物料的输送、刮板、冷却等工艺过程合理结合。它可在输送物料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物料的干燥和冷却,主要用于大豆生坯、膨化料、预榨饼的输送,也可用于浸出粕的输送干燥、输送冷却。
水平输送机结构合理,节省了设备投资及车间面积,避免了豆胚在较长的输送距离中,因豆胚的温度降低、形成表面水分而对浸出产生的不利影响。而且采用热空气直接对流干燥,对料胚加热均匀,干燥速率较高。输送干燥过程中物料的翻动少,料层运行平稳,粉末度小。
它主要由密闭的机壳、机壳内的水平筛板或栅板、刮板链条、链轮、传动机构、张紧装置、空气加热器、离心通风机等部分组成。豆坯通过分料装置均匀地落在水平输送机的水平筛板上,在刮板链条的拖动下向前移动,同时风机鼓入的热风穿过筛板和料层,将料层加热并进行干燥,干燥后的料胚在筛板末端缺口处排出机外,而载湿空气从机壳上部的出气口排出。 水平输送机在输送物料的同时进行物料的干燥,可以省去一条输送刮板。主要用于大豆生坯、膨化料、预榨饼的输送、去水干燥,浸出粕的冷却干燥或其它油料加工中的加热输送过程。适用于大、中、小不同规模的浸出油厂。
在TGSS-50型水平刮板输送机改进设计的时候,我采用的绘图软件AutoCAD。
AutoCAD是由美国Autodesk公司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为计算机应用CAD技术而开发的绘图程序软件包,它易于使用、适应性强、易于二次开发,经过不断的完善,现已经成为国际上广为流行的绘图工具。AutoCAD可以绘制任意二维和三维图形,并且同传统的手工绘图相比,用AutoCAD绘图速度更快、精度更高、而且便于个性,它已经在航空航天、造船、建筑、机械、电子、化工、美工、轻纺等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而AutoCAD2004版本以它能在windows平台下更方便的更快捷的进行绘图和设计工作,以它更高质量和更高速度的超强图形功能、三维功能、internet功能,而为广大用户所喜爱并广泛流行。
AutoCAD不仅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通过交互菜单或命令行方式便可以进行各种操作;而且具有减小绘图量、缩短设计周期、易于建立和使用标准图库及改善绘图质量、提高设计及管理水平等一系列优点,并且能根据用户的指令迅速而准确地绘制出所需要的图形,具有易于校正错误以及大量修改图形而无需重新绘制的特点,而且能输出清晰、准确的图纸,是手工绘制根本无法比拟的一种高效绘图工具。它的多文档设计环境,让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也能很快地学会使用。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它的各种应用和开发技巧,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CAD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对CAD系统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人员不再仅仅满足于借助CAD系统来达到“甩图板”的目的,而是希望它能本质上减轻大量简单繁琐的工作,使他们能集中精力于那些富有创造性的高层次思维活动中。
以二维形式表达的工程图是工程技术人员反映其设计思想的语言,还包含着一些行业约定和简化,通过选择最合理的投影面、剖切位置、剖切方式来表达零件的几何和加工信息,具有简单、完整、准确等特点,这种以投影原理为基础的工程图能够表达的零件的复杂性几乎是无限的,人类近200年的使用充分证明了工程图表征零件的合理性。
由于二维CAD能很好的满足我的毕业设计绘图软件需求,因此我选择了二维CAD。
本毕业设计课题为水平干燥输送机设计,借助AutoCAD软件,先设计绘制图形,然后编制设计和制造工艺,通过车、铣床进行加工,从而实现零件的设计、制造一体化的图纸设计和图纸制造,具有相当大的实用价值和发展空间。
通过本次毕业设计,希望用AutoCAD软件把设计和制造为一体,并解决从设计到制造成型的一系列实际问题。
目 录
1 前言…………………………………………………………………………… 1
2 水平刮板输送机工作原理和特点…………………………………………… 3
2.1 使用范围和特点…………………………………………………………… 3
2.2 主要结构 ………………………………………………………………… 4
2.3 工作原理…………………………………………………………………… 4
3 本课题的设计目的和主要内容……………………………………………… 5
4 设计进度安排及要完成任务………………………………………………… 5
5 设计计算……………………………………………………………………… 6
5.1 已知工艺参数……………………………………………………………… 6
5.2 计算内容…………………………………………………………………… 7
5.2.1. 单位时间产量…………………………………………………………… 7
5.2.2 水分蒸发量的计算……………………………………………………… 7
5.2.3 输出热量………………………………………………………………… 7
5.2.4 空气消耗……………………………………………………………………8
5.2.5 风机风量的计算……………………………………………………………8
5.2.6 换热量的计算………………………………………………………………9
5.2.7 加热蒸汽消耗量的计算……………………………………………………9
5.2.8 换热面积的计算……………………………………………………………9
6 传动设计……………………………………………………………………… 10
6.1 减速机选型……………………………………………………………………10
6.2 联轴器选择………………………………………………………………… 11
6.3 齿轮计算………………………………………………………………………11
7 安装………………………………………………………………………………16
8 试车………………………………………………………………………………17
9 操作………………………………………………………………………………17
10 维修保养……………………………………………………………………… 18
11 常见故障及排除…………………………………………………………… 18
结束语…………………………………………………………………………… 19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输送机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的高转筒车和提水的翻车,是现代斗式提升机和刮板输送机的雏形;17世纪中,开始应用架空索道输送散状物料;19世纪中叶,各种现代结构的输送机相继出现。1868年,在英国出现了带式输送机;1887年,在美国出现了螺旋输送机;1905年,在瑞士出现了钢带式输送机;1906年,在英国和德国出现了惯性输送机。此后,输送机受到机械制造、电机、化工和冶金工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断完善,逐步由完成车间内部的输送,发展到完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甚至城市之间的物料搬运,成为物料搬运系统机械化和自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未来输送机的将向着多功能化、大型化发展、物料自动分拣、降低能量消耗、减少污染等方面发展。
扩大输送机的使用范围,是指发展能在高温、低温条件下有腐蚀性、放射性、易燃性物质的环境中工作的,以及能输送炽热、易爆、易结团、粘性物料的输送机。而水平输送机就是将物料的输送、刮板、冷却等工艺过程合理结合。它可在输送物料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物料的干燥和冷却,主要用于大豆生坯、膨化料、预榨饼的输送,也可用于浸出粕的输送干燥、输送冷却。
水平输送机结构合理,节省了设备投资及车间面积,避免了豆胚在较长的输送距离中,因豆胚的温度降低、形成表面水分而对浸出产生的不利影响。而且采用热空气直接对流干燥,对料胚加热均匀,干燥速率较高。输送干燥过程中物料的翻动少,料层运行平稳,粉末度小。
它主要由密闭的机壳、机壳内的水平筛板或栅板、刮板链条、链轮、传动机构、张紧装置、空气加热器、离心通风机等部分组成。豆坯通过分料装置均匀地落在水平输送机的水平筛板上,在刮板链条的拖动下向前移动,同时风机鼓入的热风穿过筛板和料层,将料层加热并进行干燥,干燥后的料胚在筛板末端缺口处排出机外,而载湿空气从机壳上部的出气口排出。 水平输送机在输送物料的同时进行物料的干燥,可以省去一条输送刮板。主要用于大豆生坯、膨化料、预榨饼的输送、去水干燥,浸出粕的冷却干燥或其它油料加工中的加热输送过程。适用于大、中、小不同规模的浸出油厂。
在TGSS-50型水平刮板输送机改进设计的时候,我采用的绘图软件AutoCAD。
AutoCAD是由美国Autodesk公司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为计算机应用CAD技术而开发的绘图程序软件包,它易于使用、适应性强、易于二次开发,经过不断的完善,现已经成为国际上广为流行的绘图工具。AutoCAD可以绘制任意二维和三维图形,并且同传统的手工绘图相比,用AutoCAD绘图速度更快、精度更高、而且便于个性,它已经在航空航天、造船、建筑、机械、电子、化工、美工、轻纺等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而AutoCAD2004版本以它能在windows平台下更方便的更快捷的进行绘图和设计工作,以它更高质量和更高速度的超强图形功能、三维功能、internet功能,而为广大用户所喜爱并广泛流行。
AutoCAD不仅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通过交互菜单或命令行方式便可以进行各种操作;而且具有减小绘图量、缩短设计周期、易于建立和使用标准图库及改善绘图质量、提高设计及管理水平等一系列优点,并且能根据用户的指令迅速而准确地绘制出所需要的图形,具有易于校正错误以及大量修改图形而无需重新绘制的特点,而且能输出清晰、准确的图纸,是手工绘制根本无法比拟的一种高效绘图工具。它的多文档设计环境,让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也能很快地学会使用。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它的各种应用和开发技巧,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CAD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对CAD系统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人员不再仅仅满足于借助CAD系统来达到“甩图板”的目的,而是希望它能本质上减轻大量简单繁琐的工作,使他们能集中精力于那些富有创造性的高层次思维活动中。
以二维形式表达的工程图是工程技术人员反映其设计思想的语言,还包含着一些行业约定和简化,通过选择最合理的投影面、剖切位置、剖切方式来表达零件的几何和加工信息,具有简单、完整、准确等特点,这种以投影原理为基础的工程图能够表达的零件的复杂性几乎是无限的,人类近200年的使用充分证明了工程图表征零件的合理性。
由于二维CAD能很好的满足我的毕业设计绘图软件需求,因此我选择了二维CAD。
本毕业设计课题为水平干燥输送机设计,借助AutoCAD软件,先设计绘制图形,然后编制设计和制造工艺,通过车、铣床进行加工,从而实现零件的设计、制造一体化的图纸设计和图纸制造,具有相当大的实用价值和发展空间。
通过本次毕业设计,希望用AutoCAD软件把设计和制造为一体,并解决从设计到制造成型的一系列实际问题。
目 录
1 前言…………………………………………………………………………… 1
2 水平刮板输送机工作原理和特点…………………………………………… 3
2.1 使用范围和特点…………………………………………………………… 3
2.2 主要结构 ………………………………………………………………… 4
2.3 工作原理…………………………………………………………………… 4
3 本课题的设计目的和主要内容……………………………………………… 5
4 设计进度安排及要完成任务………………………………………………… 5
5 设计计算……………………………………………………………………… 6
5.1 已知工艺参数……………………………………………………………… 6
5.2 计算内容…………………………………………………………………… 7
5.2.1. 单位时间产量…………………………………………………………… 7
5.2.2 水分蒸发量的计算……………………………………………………… 7
5.2.3 输出热量………………………………………………………………… 7
5.2.4 空气消耗……………………………………………………………………8
5.2.5 风机风量的计算……………………………………………………………8
5.2.6 换热量的计算………………………………………………………………9
5.2.7 加热蒸汽消耗量的计算……………………………………………………9
5.2.8 换热面积的计算……………………………………………………………9
6 传动设计……………………………………………………………………… 10
6.1 减速机选型……………………………………………………………………10
6.2 联轴器选择………………………………………………………………… 11
6.3 齿轮计算………………………………………………………………………11
7 安装………………………………………………………………………………16
8 试车………………………………………………………………………………17
9 操作………………………………………………………………………………17
10 维修保养……………………………………………………………………… 18
11 常见故障及排除…………………………………………………………… 18
结束语…………………………………………………………………………… 19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